黄石爬鮡
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 Kimura, 1934
地方名:石爬子、石斑鮡、石爬鮡
保护级别:长江上游特有鱼类。
识别特征:
体长形,背鳍前身体扁平,向后逐渐侧扁,胸腹部平坦。头宽阔,背面弧形,腹面平坦,有许多颗粒状乳突。口稍小,下位,口裂呈横裂状,周围有许多乳突。须4对,鼻须1对,扁平,后伸达眼前缘;上颌须1对,发达,须状部分较长,后伸远超过鳃孔下角;下颌颏须2对,较短小,外侧下颏须后伸达胸鳍起点。鳃孔较小,其下角与胸鳍第1-2根分枝鳍条的基部相对。鳃耙粗长,呈三角形,排列稀疏。背鳍较小,外缘截形,无硬刺,起点至吻端等于至脂鳍起点的距离或稍后。胸鳍发达宽大,较长,起点位于鳃孔前方,与腹部平行,末端圆,后伸接近或达到腹鳍起点。腹鳍稍小于胸鳍,平展,末端圆钝,后伸达肛门。臀鳍起点仅位于尾鳍基部至腹鳍起点间的中点或偏前,后伸不达尾鳍基部。脂鳍较高,后端与尾鳍不相连,起点约与腹鳍末端相对。尾鳍平截。尾柄侧扁,较高。肛门位于腹鳍基部后端至臀鳍起点的中点或偏后。
生活习性:黄石爬鮡属底栖性鱼类,常生活在河流的支流,在河床多砾石、水流湍急段,多以腹部紧贴石上或在石缝中活动。
食性: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幼虫为食,如蜉蝣和蜻蜓的幼虫、石蝇、石蚕等,其次为有机腐屑以及水生植物的碎片。
繁殖特性:生殖季节在5月-7月,常在急流乱石滩上产卵,受精卵具粘性,黏附在石上发育孵化。
分布:主要分布于大渡河,青衣江,安宁河等水系。
研究进展:
[1] 史晋绒, 罗冬梅, 梁灵玥, 等. 足木足河黄石爬鮡个体生殖力研究. 四川动物, 2019,38(03):305-310.
[2] 王永明, 曹敏, 谢碧文, 等. 大渡河流域黄石爬的年龄与生长. 动物学杂志, 2016,51(02):228-240.
[3] 李杰. 黄石爬鮡呼吸能力的研究.[四川农业大学,2015].
[4] 王永明, 申绍祎, 史晋绒, 等. 黄石爬鮡消化系统组织学观察.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15,32(06):42-45.
[5] 杨淞, 符红梅, 赵柳兰, 等. 黄石爬鮡外周血液指标特征的观察. 动物学杂志, 2015,50(06):922-930.
[6] 杨淞, 颜涛, 赵柳兰, 等. 黄石爬鮡血液生理指标、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及细胞化学的研究: 2014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, 中国湖南长沙, 2014[C].
[7] 唐文家, 李柯懋, 陈燕琴, 等. 黄石爬鮡生物学特性及保护建议. 河北渔业, 2011(06):19-21.
[8] 黄寄夔, 杜军, 王春, 等. 黄石爬的繁殖生境、两性系统和繁殖行为研究. 西南农业学报, 2003(04):119-12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