犁头鳅
Lepturichthys fimbriata (Günther, 1888)
地方名:
保护级别:无。
识别特征:
体前部扁平,体高小于体宽。背面隆起,腹面平坦,体中部圆,后部细长呈圆形。头扁平,吻较长。口下位,弧形,具口角须2对。唇具发达须状突起,上唇2-3排,下唇1排。颏部有1-2对小须。眼侧上位,眼间隔较宽平。鼻孔1对,近眼前缘。鳃裂下角稍延伸至头部腹面。背鳍无硬刺,起点约与腹鳍起点相对。胸鳍圆扇形,平展,其起点在眼后缘垂直线之后,末端远不及腹鳍起点。腹鳍后缘左右分开,截形,末端远不及肛门。臀鳍无硬刺,后缘截形。尾鳍叉形。尾柄杆状,细长,其高小于眼径。肛门距腹鳍基部后端较距臀鳍起点为远。体被细鳞,鳞片具疣刺或光滑,头、胸和腹部或臀鳍前均裸露无鳞。侧线完全,平直。体背褐色分节。各鳍均有褐色斑纹。
生活习性:底栖性小型鱼类,喜生活在山涧溪流或水流湍急的石滩上;生活时,胸、腹鳍平展,吸附于石块上以免被水冲走。
食性:肉食性鱼类,主要食物为轮虫、枝角类、桡足类和其它小型底栖动物。
繁殖特性:金沙江的犁头鳅生殖季节为4月中旬至6月中旬。成熟卵巢为黄色,卵径1.3-1.4mm,怀卵量一般为30-500粒。在水流湍急的峡谷江段产漂流性卵。
分布:分布在四川省境内金沙江、岷江、嘉陵江、乌江水系和长江干流。
研究进展:
[1] 王银平. 犁头鳅线粒体DNA全基因组分析及物种分化研究.中国科学院大学动物学,2015.
[2] 贾砾, 普炯, 苏胜齐, 等. 犁头鳅消化系统的解剖.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13,38(05):83-87.
[3] 程飞, 柳明, 吴清江, 等. 长江屏山江段犁头鳅种群的遗传结构. 水生生物学报, 2013,37(01):145-149.
[4] 唐琼英, 俞丹, 杨金权, 等. 犁头鳅属鱼类物种地理分化过程. 动物学研究, 2010,31(03):230-238.
[5] 唐琼英, 俞丹, 刘焕章. 犁头鳅属鱼类物种分化研究: 中国鱼类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, 中国江西南昌, 2008[C].
[6] 熊玉宇, 乔晔, 刘焕章, 等. 犁头鳅早期发育. 水生生物学报, 2008(03):424-433.
[7] 吴青, 郑曙明, 刘发江. 犁头鳅——细尾琵琶鱼. 水族世界, 2006(05):65-67.
[8] 戴定远. 中国犁头鳅属一新种(鲤形目:平鳍鳅科). 动物分类学报, 1985(02):221-224.
[9] 李恒德. 金沙江贡氏犁头鳅的繁殖和胚后发育的观察. 动物学杂志, 1965(02):79-8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