斑鳜

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er, 1892

地方名:母猪壳、鳜鱼、桂花鱼


保护级别:无


识别特征:

体长形,侧扁。口大,近端位,口裂稍倾斜。上颌骨后缘宽,其末端一般伸至眼中部下方或眼后缘下方。下颌前端稍突出,口闭合时下颌前端外露。前鳃盖骨后缘具锯齿,下缘具强棘,间鳃盖骨和下鳃盖骨下缘具细弱锯齿。眼较大,侧上位,眼径小于或等于眼间距(小个体)。背鳍2个,彼此相连,较短,基部甚长,其起点约与胸鳍起点相对,前部约3/4为鳍棘,后部约1/4为鳍条。胸鳍较长,末端上缘与鳃孔上缘平行。腹鳍胸位,长形,末端圆。臀鳍较短。尾鳍宽大,后缘圆形。肛门接近臀鳍起点。体被细鳞,两侧鳞大,腹侧鳞较小,峡部鳞片多隐于皮下。侧线完全,鳞较小。体侧有大小不等的黑斑和环状斑纹。


生活习性:主要栖生在多砾石和有洞穴的流水中,为中、下层鱼类。在汛期河水透明度小时,多在湾沱、浅滩、近岸等多种环境中活动。汛期过后河水透明度增大时,白天多在洞穴砾石的深水环境中活动,傍晚到浅水区,近岸地带捕食,黎明时返回。


食性:肉食性鱼类,食物为鱼、虾类和水生昆虫。


繁殖特性:繁殖期5-8月。在流水江段产卵,属分批产卵类型。


分布:四川省内除西部高原河流外,各江河均产此鱼。


研究进展:

[1] 王茂元, 黄洪贵, 胡振禧. 不同消毒剂对斑鳜受精卵孵化的影响. 福建农业学报, 2018(04):346-350.

[2] 许晓军, 孟庆辉, 陈小明. 浙江省三个斑鳜野生群体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遗传变异. 浙江农业学报, 2017(10):1637-1641.

[3] 徐彦山, 毛瑞鑫, 刘铁钢, 等. 斑鳜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. 黑龙江水产, 2015(01):17-22.

[4] 胡振禧, 黄洪贵, 吴妹英, 等. 福建地区斑鳜胚胎与仔鱼早期发育的研究.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, 2014(02):193-199.

[5] 骆小年, 梁旭方, 周怡, 等. 斑鳜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. 水产科学, 2014(01):56-62.

[6] 黄洪贵, 胡振禧, 黄种持, 等. 斑鳜人工繁殖技术初报. 福建水产, 2014(02):154-158.

[7] 胡振禧, 黄洪贵, 吴妹英, 等. 温度对斑鳜胚胎发育的影响. 淡水渔业, 2014(03):104-107.

[8] 蒲德永, 黄小琪, 魏刚. 大眼鳜和斑鳜消化道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. 淡水渔业, 2013(02):26-31.

[9] 王伟伟, 赵金良, 李思发, 等. 斑鳜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变异的AFLP分析. 水生生物学报, 2009(02):304-309.

[10] 张磊, 樊启学, 方巍, 等. 微流水培养条件下斑鳜仔鱼的摄食与生长. 水生生物学报, 2009(06):1152-1159.

[11] 杨星, 杨军峰, 汤明亮, 等. 斑鳜种内遗传多态性以及与翘嘴鳜的分子鉴别. 水生生物学报, 2007(06):891-895.

[12] 王伟伟, 赵金良, 李思发. 我国斑鳜六个群体mtDNA Cyt b序列的遗传变异. 动物学研究, 2006(06):589-593.

[13] 曾可为, 王青云, 高银爱, 等. 斑鳜的生物学及繁殖生物学的研究. 内陆水产, 2005(02):21-2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