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原鲤
Percocypris pingi (Tchang, 1930)
地方名:岩鲤、岩鲤鲃
保护级别: 四川省级保护鱼类
识别特征:
体侧扁,略呈菱形,背部隆起成弧形,头后背部隆起较高,腹部较圆。头小。口亚下位,呈马蹄形,上颌稍长,唇较发达,较大(200-300mm以上)个体的唇部具有细密而显著的颗粒状小乳突,幼小个体则不显著。有须2对,吻须短小,颌须较长。眼下咽齿发达,呈匙形,主行第一枚齿呈圆锥形,顶端显著突起。背鳍最后1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,后缘具锯齿。臀鳍最后一根不分枝鳍条亦成发达的硬刺,其长度与背鳍的硬刺相当,后缘也具锯齿。侧线完整,且平直。体侧各鳞片的后部有一黑斑,由此连接成12--13条纵行条纹。
生活习性:为上等经济鱼类之一,栖息于水流较缓的底层,冬季多在岩洞或深沱中越冬。
食性:食性较杂,主要摄取底栖动物为食,如水生昆虫、壳菜、蚬和寡毛类等,其次是植物碎屑和浮游植物等。
繁殖特性:第一次成熟期约为4龄,生殖季节在2—4月,产卵盛期在2-3月。分批产卵,卵具粘性,常附着在石砾上孵化。
分布: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各支流,以嘉陵江和岷江较多。
研究进展:
[1] 朱成科, 朱龙, 黄辉, 等. 野生与养殖岩原鲤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. 营养学报, 2017(02):203-205.
[2] 章海滨, 王爽, 张修月, 等. 岩原鲤促性腺激素基因的克隆和组织表达差异. 动物学杂志, 2013(01):1-7.
[3] 章海滨, 张修月, 宋昭彬. 岩原鲤HSC70基因的克隆、序列分析及其组织表达研究. 四川动物, 2013(03):325-329.
[4] 李云, 朱志强, Oscar Ortegón, 等. 短期饥饿和再投喂对岩原鲤仔鱼生存生长以及RNA/DNA和RNA/蛋白质比率的影响(英文). 水生生物学报, 2012(04):674-681.
[5] 李秀明, 陈昌瑞, 吴川, 等. 摄食水平对岩原鲤幼鱼摄食代谢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. 水产学报, 2012(11):1731-1738.
[6] 汪福保, 罗莉, 张桂众, 等. Fe、Zn、Cu不同组合对岩原鲤生长、体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. 淡水渔业, 2009(04):54-58.
[7] 李正友, 张竹青, 杨兴, 等. 岩原鲤生物学特性及驯养技术. 贵州农业科学, 2008(06):120-122.
[8] 李萍, 庹云. 岩原鲤早期行为习性的初步观察. 安徽农业科学, 2008(02):565-566.
[9] 周剑, 杜军, 陈先均, 等. 岩原鲤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. 西南农业学报, 2008(01):241-243.
[10] 庹云. 岩原鲤胚胎、胚后发育与早期器官分化的研究.[西南大学,2006].
[11] 蔡焰值, 蔡烨强, 何长仁, 等. 岩原鲤的生物学初步研究. 水利渔业, 2003(04):17-19.
[12] 施白南. 岩原鲤的生活习性及其资源保护.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1980(02):93-10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