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倒刺鲃

Spinibarbus sinensis (Bleeker, 1871)

地方名:青波


保护级别:无


识别特征:

体长形,侧扁,腹部圆,头后背部隆起呈弧形吻钝,稍向前突出。口亚下位,呈马蹄形上、下唇在口角处相连,口裂向后伸达鼻孔后缘下方。唇后沟向前伸达颏部,但不相连。有须2对吻须略短颌须较长。眼中等大。鳃耙呈锥形,排列稀疏。下咽齿稍侧扁,尖端弯曲。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,其最后一根不分枝鳍条为粗壮的硬刺,后缘具锯齿,幼鱼较显著,在背鳍前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,甚尖锐。胸鳍末端尖,后伸不达腹鳍基部,约相隔3-4个鳞片。腹鳍末端不达肛门,约相隔2-3个鳞片。臀鳍稍长,其末端可达尾鳍基部。尾鳍分叉深,上、下叶等长,末端尖。生活时身体背部青黑色,腹部灰白色,体侧鳞片多有黑色边缘,在近尾鳍基部具一黑色斑块,幼鱼较明显。其余各鳍均呈灰黑色。


生活习性:栖息于水流较急而底质多乱石或沙质、硬底的江河水体中。


食性:属杂食性鱼类,以高等植物碎屑、着生藻类、水生昆虫、淡水壳菜为食。


繁殖特性:性成熟年龄3冬龄,繁殖期为4-6月,产弱粘性卵、极易脱落。


分布: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、岷江、嘉陵江、沱江、青衣江、大渡河、金沙江、渠江,涪江及安宁河等。


研究进展:

[1] 李秀明, 袁建明, 张耀光, 等. 有氧运动训练和摄食对中华倒刺鲃幼鱼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. 水生生物学报, 2017(02):277-284.

[2] 覃英莲, 柏杨, 付康康, 等. 中华倒刺鲃不同生理性能对降温的响应速率. 生态学报, 2017(15):5179-5188.

[3] 王蕾, 付世建, 曾令清. 流量和时间对中华倒刺鲃幼鱼标准代谢率测定的影响. 西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17(09):59-65.

[4] 李忠利, 梅杰, 黄辉, 等. 乌江中华倒刺鲃仔、稚鱼耳石的形态发育与生长. 水生态学杂志, 2017(05):80-86.

[5] 庞旭, 付世建, 曹振东, 等. 饥饿和温度驯化对中华倒刺鲃静止代谢和游泳能力的影响. 生态学报, 2016(07):1854-1860.

[6] 吴金明, 霍来江, 杜浩, 等. 茜素红S对中华倒刺鲃幼鱼不同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. 水生生物学报, 2016(06):1172-1177.

[7] 李忠利, 黄辉, 冉辉, 等. 中华倒刺鲃仔、稚鱼的耳石微结构与日轮形成特征. 水生态学杂志, 2015(03):83-88.

[8] 任泷, 吴金明, 宋文, 等. 长江主要一级支流中华倒刺鲃形态差异比较. 中国水产科学, 2014(05):1029-1038.

[9] 任泷, 吴金明, 李雷, 等. 赤水河中华倒刺鲃的形态分化及Cytb基因序列比较研究. 淡水渔业, 2014(06):58-64.

[10] 黄洪贵. 中华倒刺鲃胚胎与仔鱼发育的观察.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, 2009(06):1087-1092.

[11] 蔡焰值, 何长仁, 蔡烨强, 等. 中华倒刺鲃生物学初步研究. 淡水渔业, 2003(03):16-18.

[12] 贺红川. 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研究. 淡水渔业, 2003(04):43-4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