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沙鳅
Botia superciliaris (Günther, 1892)
地方名:龙针、钢鳅
保护级别:无
识别特征:
体长形,侧扁,腹部圆。颏部有一对纽状突起,呈椭圆形。上颌前端较突出,下颌圆滑,边缘不锐利。唇稍厚,其上有皱褶,上下颌分离。具须3对,其中吻须2对,后伸达口角须基部;口角须1对,后伸达眼前缘至鼻孔后缘之间的下方。眼下刺较长,分叉,末端超过眼后缘。胸鳍短,末端后伸不达胸鳍至腹鳍起点距离的1/2。腹鳍短小,后伸不达肛门。臀鳍短,无硬刺,末端后伸不达尾鳍基部。肛门在臀鳍起点前方。体被细鳞,排列紧密。颊部裸露无鳞。侧线完全,较平直。
生活习性:栖居于砂石底河段,常在底层活动。
食性:中华沙鳅属于底栖肉食性鱼类;主要摄食甲壳类,昆虫幼虫及藻类、原生动物和水生高等植物碎屑。随着个体的生长,植物性食物占比逐渐减少。
繁殖特性:繁殖高峰期为5-6月,卵无粘性,产漂流卵。
分布:除西部高山区江段外,在四川东部盆地和盆周低山区江段均有分布。
研究进展:
[1] 徐丹丹, 王志坚, 王永明, 等. 中华沙鳅和宽体沙鳅形态差异及其物种有效性分析. 水生生物学报, 2017(04):827-834.
[2] 唐勇. 青衣江下游中华沙鳅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. 生物技术世界, 2016(03):53-55.
[3] 王永明, 谢碧文, 岳兴建, 等. 中华沙鳅(♀)与宽体沙鳅(♂)杂交种的胚胎发育. 四川动物, 2014(01):90-93.
[4] 普炯, 贾砾, 苏胜齐, 等. 中华沙鳅食性研究. 西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14(01):41-46.
[5] 曹敏, 沈伟, 杨燕. 长江上游中华沙鳅的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及保护对策. 生物技术世界, 2014(12):29.
[6] 何斌, 陈先均, 温涛, 等. 中华沙鳅的胚胎发育. 西南农业学报, 2014(03):1332-1336.
[7] 普炯. 中华沙鳅的年龄生长、食性以及肌肉营养研究.[西南大学,2013].
[8] 颉江, 覃川杰, 侯平, 等. 沱江宽体沙鳅和中华沙鳅亲鱼脂肪酸组成分析. 江苏农业科学, 2013(05):290-292.
[9] 普炯, 贾砾, 苏胜齐, 等. 长江合江段中华沙鳅的年龄与生长研究. 淡水渔业, 2013(03):38-43.
[10] 何斌, 陈先均, 龙治海, 等. 中华沙鳅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学评价. 淡水渔业, 2013(03):93-96.
[11] 王芳, 岳兴建, 谢碧文, 等. 中华沙鳅个体生殖力研究. 湖北农业科学, 2012(11):2302-2306.
[12] 李春涛, 朱成科, 王志坚, 等. 中华沙鳅消化道组织学结构研究.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11(03):144-149.
[13] 李强, 姚明予, 周波, 等. 中华沙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探. 淡水渔业, 2011(05):92-95.
[14] 杨明生, 丁夏. 中华沙鳅的繁殖生物学研究. 水生态学杂志, 2010(02):38-41.
[15] 李春涛, 朱成科, 王志坚, 等. 中华沙鳅肝胰脏结构的初步研究. 贵州农业科学, 2010(08):173-175.
[16] 李春涛. 中华沙鳅消化系统结构的初步研究.[西南大学,2009].
[17] 刘红艳, 陈大庆, 刘绍平, 等. 长江上游中华沙鳅遗传多样性研究. 淡水渔业, 2009(03):8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