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尾副鳅

Paracobitis variegatus ( Sauvage et Dabry, 1874)

地方名:红尾子、红尾巴


保护级别:无


识别特征:

体细长,前段呈圆形,尾柄侧扁。口下位,口裂弧形。须3对,中等长。侧线完全。尾柄的上、下缘有发达的皮褶棱。背鳍小,胸鳍位置低,椭圆形,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稍后,臀鳍小,尾鳍圆形,中央微凹入。背部呈灰褐色,体侧黄褐色,有15~17条深褐色条纹,在体后段的较前段的条纹更明显,腹面浅黄色,尾鳍鲜红色,其它各鳍浅黄色。体前半部裸露无鳞,后半部具细鳞。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或位于背鳍第一根。


生活习性:营底栖生活,喜生活在流水环境中,一般在山区支流中数量较多。


食性:食物主要为水生无脊椎动物,如寡毛类和摇蚊科幼虫等。


繁殖特性:性成熟年龄为2-3龄,繁殖季节为6月—8月,卵较大,黄白色或棕黄色。


分布:在四川省东部盆地和盆周低山区河段中均有分布。


研究进展:

[1] 周先坤, 朱重洋, 何海波, 等. 红尾副鳅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和安全性评价[J]. 淡水渔业, 2018(02):87-93.

[2] 史妍茹, 邢连喜, 陈涛, 等. 红尾副鳅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[J].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14(04):50-56.

[3] 杜宗君, 邹建平, 李正杰, 等. 红尾副鳅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研究[J]. 四川动物, 2013(05):695-700.

[4] 唐勇, 张红, 杨兵, 等. 红尾副鳅的生物学性状及人工驯养研究[J]. 安徽农业科学, 2012(22):11296-11298.

[5] 陶聪, 李春涛, 冯华久, 等. 红尾副鳅消化系统结构研究[J]. 安徽农业科学, 2008(23):9987-9989.

[6] 郭志强, 刘绍平, 段辛斌, 等. 大宁河红尾副鳅年龄与生长的研究[J]. 淡水渔业, 2008(06):14-18.

[7] 周中艳, 严太明, 马恒东. 红尾副鳅生物学初步研究[J].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, 2007(03):352-356.

[8] 杨君兴, 陈银瑞, MauriceKottelat. 红尾副鳅的亚种分化及其动物地理分析(英文)[J]. 动物学研究, 1994(S1):58-67.